别了,冯小刚

来源:明星资讯  更新:2022-08-18 10:11:30浏览:403次

文/鱼小四

在娱乐圈一直盛传着这样一条鄙视链:

演话剧的看不起拍电影的,而拍电影的又看不起拍电视剧的,拍电视剧的又看不起拍网剧的……

而话剧曲高和寡,受众群体有限。

电视剧虽然更普罗大众些,但说到底还是快餐文化的内核。

网剧总是自带粗制滥造的属性,几乎处在影视生态的最底端。

综合所有,拍电影似乎更加高大上。

以至于,娱乐圈中太多人削尖了脑袋也要往电影圈里扎。

可也有知名大导演反其道而行之,跑去拍了网剧。

这名大导演不是别人,正是曾开创中国贺岁先河的冯小刚。

2021年,一部叫《北辕南辙》的电视剧悄悄上线,然后带着豆瓣4.7分的低分扎扎实实地扑街了。

按理说,王珞丹、金晨也算是叫得上名号的演员,那这部扑街的网剧应该甩锅给谁呢?

作为这部剧的导演冯小刚,恐怕是得主动请缨来背锅。

谁曾想,这位曾经同张艺谋、陈凯歌并列为中国电影三驾马车的大导演,竟然在即将金盆洗手之际,给观众奉献了一部豆瓣4.7分的“佳作”。

口碑下跌,作品遇冷。

不仅如此,几年前还因为众所周知的“范九亿”事件的牵连,导致他的新片《手机2》的拍摄计划遥遥无期。

曾经怼天怼地骂观众垃圾、天不怕地不怕的京城小钢炮,如今却熄火成了憋屈的小哑炮。

回望他的经历可以看出,他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都在预料之中。

01

套用现在的鸡汤语录来形容年幼时的冯小刚:

他是滂沱大雨里那个没伞的孩子,并且还赤着双脚。

1958年,冯小刚出生在北京。

建国初期,百废待兴。

因此帝都的地理优势,并没有给冯小刚一家的生活带来任何帮助。

更为雪上加霜的是,在冯小刚出生不久,父母就因为感情不合离婚了。

母亲就带着姐姐和刚出襁褓的冯小刚艰难生活。

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,冯小刚一家所受的苦和罪,估计都能写本书。

也正是儿时那段不堪回首的清苦经历,让他下定决心不计任何代价都要出人头地。

因为相貌不佳和单亲家庭的缘故,冯小刚自小便十分自卑。

那个时候,旁边的机关食堂,每周六中午都会出售5分钱一张的电影票。

可是,对于家庭一贫如洗的冯小刚来说,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。

即便生活再贫寒,再黯淡无光,可依旧熄不灭他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与他家仅一墙之隔的马路对面,就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礼堂。

葱绿的爬山虎围满了墙壁,高高的穹顶在蓝天白云下映衬得恢弘大气,旁边还矗立着高耸入云的罗马柱。

这是冯小刚尽收眼底的美景,为了留住它们,他尝试着画画。

还别说,他还真有几分画家的潜质。还不到十岁,他就能将那些泛黄的电影票画得足以以假乱真。

转眼间,冯小刚已成年。

尽管曾经无数次在心中描摹过生活的愿景,可现实还是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。

年龄一天天长大,可家庭状况却没有任何改变。

好在天无绝人之路。

1978年,征兵的消息传到了冯小刚这里。

70年代当兵可以让全家与有荣焉,同时还能为家里减轻负担,冯小刚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。

尽管形象不过关,好在口才好,身体棒,于是冯小刚顺利入伍。

进入部队后,有着文艺细胞的他,又顺利进入了部队文工团,成了一名文艺兵,平时的工作就是负责设计和绘画舞台布景以及拆装舞台等幕后杂活。

那时的文艺兵男女混住,冯小刚所住的男兵宿舍上面就是“军中绿花”舞蹈队。

舞蹈队的女兵每次练完功,就会成群结队去洗澡。

冯小刚就掐着时间点出门打饭,就为能与头发湿漉漉的女兵有一个擦肩。

如果一次没遇着,他会借口再出来个两三次。

当然,如花似玉的文艺女兵没一个人瞧得上他。

冯小刚十分怀念这段部队生活,在后来他所拍的电影《芳华》里,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年他所在部队生活的影子。

据说,冯小刚离开部队的前一晚,他都舍不得脱掉那身军装。

02

1984年,冯小刚从部队转业,被分配到了一家建筑公司,担任工会干事。

这期间,冯小刚过着朝九晚五的体制内的生活。

上班很清闲,管理又比较宽松,因此百无聊赖的冯小刚经常跑到隔壁办公室跟同事侃大山。

下班之后,他又叫上一帮老炮儿出去喝酒画画。

一来二去,通过朋友介绍,他认识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——郑晓龙。

就是后来拍出宫斗神剧《甄嬛传》的导演。

从此,冯小刚的人生轨迹算是彻底改变了。

王朔是郑晓龙好友,由于都在一个圈子,不久冯小刚就攀附上了王朔。

作为80年代国内首屈一指的作家,王朔成了冯小刚渴望接近和仰望的目标。

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算是很好的朋友。

冯小刚第一次接触电影是拍《生死树》,在剧组担任美术助理。

此时国内的影视行业正在起步阶段,展示着蓬勃的发展生命力。

看中了影视行业的发展前景,冯小刚果断辞掉建筑公司的职位,之后通过郑晓龙的关系,进入北京电视台担任美工师。

画画本就是他的爱好,因此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冯小刚如鱼得水,仅仅过了两年就晋升为美术设计师。

实际上,冯小刚能够有今天的成就,除了王朔的大力扶持外,还少不了郑晓龙的一路提携。

当时的郑晓龙已经拍出了万人空巷的现象级电视剧《渴望》。

冯小刚顺势抱紧郑晓龙的大腿,和他一起参与电视剧的编剧工作。

接着冯小刚和郑晓龙的名字便一起出现在了《遭遇激流》的名单上。

1991年,冯小刚加入《编辑部的故事》剧组,担任美工,起初并不在剧组核心成员之列。

恰巧郑晓龙对前几集的剧本不满意,想要重新修改。

冯小刚眼看机会来了,主动找到郑晓龙,提出参与编剧策划的请求。

剧组有人提出反对,认为冯小刚就一画画的,最好不要掺合编剧的事儿。

最后还是总策划郑晓龙发话:“就让他试试,能用就用。”

就这样,冯小刚成了《编辑部的故事》里的编剧之一,另外一位编剧便是王朔。

王朔是京城文艺界的大红人,由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成绩都非常喜人。

马未都称他为“北京城的人尖儿”,就连硬汉姜文见了他都得喊声“朔爷”。

《编辑部的故事》一经播出,迅速火遍全国。

冯小刚也凭借这部剧在业界打响头炮,开始正式进军影视行业。

这部剧的成功,也让冯小刚更加坚定了抱紧王朔大腿的信念。

受王朔作品风格的影响,黑色喜剧成为冯小刚职业生涯的起点。

很难说是冯小刚主动的选择,只能说是一种“有肉吃就行”的钻营举动。

03

毫不夸张地说,没有王朔的鼎力支持,就没有后来的大导演冯小刚。

冯小刚的作品几乎都有王朔风格的烙印。

据说当时冯小刚对王朔作品的复述,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,有时甚至比原著更精彩。

而“王朔风格”更是成为他后来的作品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。

1993年,在郑晓龙的提携引荐下,冯小刚首次以导演的身份跟郑晓龙共同执导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。

剧集播出后,毫无意外地又成了收视薄款。

冯小刚的名字被更多的人熟知。

而冯小刚与王朔此时关系十分亲密,还跟另外一个合伙人一起,开了个“好梦电影公司”。

由于缺乏市场经验,公司参与投资拍摄的六部作品都惨淡收场。

更为雪上加霜的是,“好基友”王朔因为作品内容“敏感”问题,遭遇封杀。

在国内混不下去的王朔,只好出走美国,静待翻身的时机。

一时之间,冯小刚陷入了无戏可拍的尴尬境地。

在影视圈才尝到甜头的冯小刚自然不甘心,于是四处奔走寻找出山的机会。

上天不负有心人。

1997年,北影厂厂长韩三平找到冯小刚,请他拍一部喜剧片。

那时小导演们的榜样都是像张艺谋、陈凯歌这样蜚声海内外、获奖无数的大导演,冯小刚也不例外。

喜剧片肯定不是国外评审的菜,所以起初冯小刚并不太乐意。

后来韩三平加码,承诺冯小刚拍完三部喜剧之后,就让他拍本人钟意的《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》。

而第一部《甲方乙方》正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《你不是一个俗人》。

不过因为当时王朔的“敏感”身份,制作方担心过不了审,最终编剧一栏只署名冯小刚一人。

谁知这部误打误撞的《甲方乙方》,竟拉开了国内贺岁片市场的序幕。

虽说这种类似串联小品拍出的电影,不一定合圈内人的口味,却能让观众在电影院哄堂大笑。

可想而知,这部影片上映后一举斩获3000多万票房,还打破多项票房纪录。

不止于此,这部影片还将百花电影节的最佳影片,以及影帝影后的奖杯全部收入囊中。

加上后来的《不见不散》和《没完没了》,冯小刚的“贺岁”品牌开始树立起来。

那几年,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依旧不景气,只有冯小刚的电影挣钱。

俗话说,树大招风。

一枝独秀的冯小刚,很快遭到了科班出身、拍文艺片导演的猛烈批判。

不过对于同行们的叫板,冯小刚并未放在心上,只是笑得一脸憨厚。

此时的冯小刚还没有和同行翻脸的底气。

他很早就十分清楚,只有靠自己才能杀出一条血路。

贺岁片的大获成功,让冯小刚意识到,票房就是硬道理,只要观众喜欢,自己不介意放低身段。

于是出现了商业套路类似的《大腕》、《手机》、《天下无贼》、《夜宴》等众星云集的所谓“大片”。

一时之间,冯小刚成了资本争相哄抢的“香饽饽”,观众眼中的“国字号”大导演。

可一部又一部风格类似的影片接连问世,不光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,也让冯小刚下定决心突破以往的风格。

于是在有了自己的代表作之后,他执导了《集结号》这种与以往风格大相径庭的影片。

不过,冯小刚还真是有两把刷子。

这部电影上映后,不仅斩获了2007年度票房冠军,还拿奖拿到手软。

之后,冯小刚觉得,没了王朔我照样成功,心态也开始一点点膨胀起来。

也为他日后跌落神坛埋下了伏笔。

04

在《非常勿扰》、《唐山大地震》、《非诚勿扰2》接连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后,冯小刚明显底气更足了。

可接下来的《1942》口碑虽然尚可,但票房却十分惨淡。

把老东家华谊兄弟的钱赔得精光,冯小刚自然脸上挂不住。

不久他便东拼西凑出一部《甲方乙方》的2.0版本,于是这部落入俗套的《私人订制》问世了。

可不管观众反响如何,靠着广告植入就把老板上部亏损的钱轻轻松松给挣了回来。

电影上映后,差评如潮。

两部电影票房接连失利,冯小刚终于坐不住了。

他怒骂观众不懂电影,还吐槽豆瓣网友恶意刷低分。

可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。

因为冯小刚的《1942》拿到了8.0的高分。

对于滥竽充数的《私人订制》,观众也不客气,直接给了他一个5.9分,完了还送他一座“金扫帚”失望大奖。

自此,冯小刚就变成了怼天怼地的“小钢炮”。

2015年,他主演的《老炮儿》上映,内涵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。

首当其冲的便是邓超首次执导并主演的《恶棍天使》。

冯小刚与邓超在网上隔空交战,两人的恩怨还被细心的网友给挖了出来。

以拍商业片起家,却看不惯别的商业片,这样的冯小刚也是让人一脸问号。

2016年,和老搭档刘震云四搭的《我不是潘金莲》上映。

因为不满电影排片量,发小作文公开喊话“小目标”王健林。

老王自然不会正眼瞧他,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王坐不住了,直接回敬冯小刚:

“您的作品不行,所以排片少”。

2017年,在上海电影节上,冯小刚不仅开撕同行,还大骂观众品味低,是垃圾。

搞得《人民日报》不得不亲自下场打脸:“好导演的战场应该在摄影棚,少些口炮,多些口碑。”

2018年,因《手机2》诱发了娱乐圈“地震”,虽然原定女主范胖胖补缴了9亿,彻底退圈而结束。

可冯小刚的电影之路也走到了尽头。

吃尽苦头,一步步攀爬终于成了人上人之后,却苑囿在资本的牢笼中。

既想要成名的高尚,又想要身家的攀升。

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。

两个彼此割裂的心理诉求,也加速了冯导的日落西山。

回看他的前半生,草根逆袭靠的是头脑灵光、屈居人下的市井精明劲儿。

再看他的后半生,功成名就后就自命不凡、迷失自我,最终被时代反噬。

意料之外,却也在情理之中。

或许在他看来,“不懂电影”的观众才是罪魁祸首。

如今,曾将冯小刚捧上神坛的王朔已成为久远的江湖传说,只闻其名,不见其人。

而他的好兄弟冯小刚在娱乐圈嚣张跋扈了一圈之后,也逐渐归于沉寂。

或许他仍旧不甘心,还想为自己讨一个说法。

可毕竟今时不同往日,属于他的时代终归是一去不复返了。